又一家“巨星系”公司正在冲刺IPO。
近日,国内“轮胎一哥”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策橡胶”)的IPO之路迎来关键节点。上交所官网显示,中策橡胶主板IPO于2月17日提交注册。
作为“巨星系”的重要一员,中策橡胶的二级市场征途自2023年其IPO申请获受理后便一直备受关注。毕竟作为国内轮胎行业的龙头企业,中策橡胶的上市进程不仅关乎其自身发展,也牵动着市场对整个轮胎行业的预期。
尤为关键的是,中策橡胶一旦成功IPO,这也将成为浙商富豪仇建平继巨星科技、杭叉集团、新柴股份之后的第四家上市公司。
此次IPO,中策橡胶计划募集资金48.5亿元,主要用于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绿色5G数字工厂项目、泰国高性能子午胎项目建设等。而在此前,中策橡胶曾计划募资70亿元,其中28.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,但该计划在最新招股书中被取消。
尽管如此,在国内轮胎行业深耕多年的中策橡胶凭借多年的发展,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轮胎制造商,并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橡胶工业协会“中国轮胎企业排行榜”榜首。2023年,中策橡胶以47.72亿美元的销售额跻身《轮胎商业》全球轮胎十强,位列第九,中国第一。
头顶“国产轮胎TOP1”桂冠的中策橡胶,正在资本市场开启新的征程。与此同时,中策橡胶的上市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关键一步,也是仇建平名下“巨星系”资本版图的重要扩张。
眼下,中策橡胶的IPO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,而“并购狂人”仇建平的资本传奇也还在继续书写。
“轮胎一哥”,年赚350亿
在中国轮胎行业,中策橡胶无疑是无可争议的领军者。
招股书显示,2021年、2022年、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,中策橡胶的收入分别为306.01亿元、318.89亿元、352.52亿元和185.18亿元,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.75亿元、12.25亿元、26.38亿元和25.40亿元。
如此业绩规模自然远超同业。2024年上半年,玲珑轮胎、三角轮胎等合计8家A股轮胎公司的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中位值分别为40.76亿元、3.57亿元,显著低于中策橡胶。
作为“轮胎一哥”,中策橡胶的业务涵盖轮胎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产品包括全钢子午胎、半钢子午胎、斜交胎及两轮车胎等多个品类。凭借成熟的技术和大规模生产优势,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全钢子午胎生产企业之一。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,还远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公司旗下拥有“朝阳”“好运”“威狮”等多个知名品牌,其中“朝阳”品牌早在2004年就被评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成为国内轮胎行业的知名品牌之一。
近年来,中策橡胶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。根据美国《轮胎商业》的榜单,中策橡胶以43.8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列全球轮胎行业第八名,是中国轮胎企业中排名最高的企业之一。公司凭借出色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,与比亚迪、吉利、一汽解放等多家知名车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。
然而,中策橡胶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近年来,随着玲珑轮胎、赛轮轮胎等竞争对手的崛起以及先中策橡胶一步登陆资本市场,国内轮胎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。中策橡胶的市场份额虽然依然领先,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。同时,公司还面临着原材料价格波动、环保政策压力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影响。
此外,尽管中策橡胶在业绩表现上优于行业平均水平,但资产负债率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,2021年—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,中策橡胶资产负债率(合并口径)分别为69.15%、68.58%、63.81%和62.62%,主要负债为应付账款及各类银行借款。同期,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51.94%、51.66%、50.39%、49.69%。
图/与可比公司主要偿债能力指标对比情况(节选)
对此,中策橡胶表示,主要原因是其为非上市公司,融资渠道单一。囿于此,中策橡胶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资产负债率依赖于本次IPO募集资金,“公司本次募集资金到位后,资产负债率预计将有所降低。”
为了应对上述挑战,中策橡胶过去几年也在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。除了持续投入研发资源,致力于开发高性能、低能耗、环保型轮胎产品。中策橡胶近年来还在绿色制造技术、智能工厂建设以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,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,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,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。
在全球化布局方面,中策橡胶也展现出积极的姿态。公司早在2013年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,通过在泰国等地建立生产基地,逐步拓展国际市场份额。此次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绿色制造和全球化布局,包括泰国高性能子午胎项目和全钢胎生产线扩建等。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,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。
在全球轮胎市场中,中策橡胶的崛起不仅体现了中国轮胎行业的进步,也为国内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树立了榜样。随着IPO的成功,中策橡胶也有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,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。
63岁“并购狂人”
已有3个IPO傍身
“轮胎一哥”的背后站着一位“并购狂人”仇建平。
中策橡胶并非仇建平一手打造的龙头企业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杭州海潮橡胶厂。一直到2019年,彼时,中策橡胶的股东之一中信产业基金已满5年准备退出,寻找买家“接盘”之际,因仇建平旗下杭叉集团过往和中策橡胶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,中策橡胶也由此进入仇建平视线,并被后者以57.98亿元的现金对价拿下中策橡胶46.95%股权,并跃升为公司实控人。
在并购一事后,仇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然回答了“我为什么要收购中策橡胶”——“我非常看好中策橡胶的轮胎产业链,国际上普利司通和米其林等轮胎品牌已做到了近300亿美元。未来10年,我们中国的轮胎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,轮胎产业会整合,集中到领先的几个品牌上面。中策有优秀的管理团队,有朝阳牌驰名商标,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经销网络,相信我们一起努力将中策更上一个台阶做到百亿美元。”
与此同时,双方在产业上的协同互补,也是仇建平最为看重的。
从国际市场来看,巨星科技的手工具主要依靠国际大型连锁超市作为销售平台,而中策橡胶的轮胎在这个销售渠道上尚未开拓,给后者带来不小的市场空间。从国内市场来看,中策橡胶一直深耕汽车后市场,拥有4万家线下经销门店,巨星将在市场渠道方面与中策橡胶建立深度合作,以进一步扩大在汽车后市场领域的产品布局,为客户提供汽车修理及养护的一体化服务。
此外,对于将轮胎作为其主要产品核心零部件的杭叉集团来说,中策橡胶可充分发挥其在轮胎研发、生产等方面的优势,为杭叉提供更高技术含量及定制化的轮胎产品,从而提高工业车辆产品的附加值及竞争力。同时,杭叉在智能化领域的探索,也有助于中策技术化改造提升。
事实上,中策橡胶也不是仇建平第一次操盘上市的公司。
在中国商界,仇建平的名字早已与“并购狂人”紧密相连。这位63岁的浙江富豪,凭借其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卓越的资本运作能力,成功打造了一个涵盖工具制造、叉车、柴油发动机、轮胎等多个领域的庞大商业帝国——“巨星系”。
“并购狂人”的故事始于1993年。这一年,30岁的仇建平放弃了在浙江机械进出口公司稳定的工程师工作,毅然下海创业。凭借从国外筹集的30万美元,他在杭州大厦租下了一个20平方米的单间,创办了杭州巨星工具有限公司,也就是巨星集团的前身。当时,他从手工具外贸领域入手,凭借出色的销售能力,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。成立当年,巨星工具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万美元。
2010年,巨星科技成功登陆深交所,成为仇建平在资本市场的第一个里程碑。此后,他开启了疯狂的并购扩张之路。2011年,仇建平收购了杭叉控股98.8%的股权,成为杭叉集团的实际控制人,并于2016年推动杭叉集团成功上市。2017年,他又斥资4.65亿元收购了新柴股份99%的股权,并于2021年推动其在创业板上市。
至此,仇建平旗下的“巨星系”已拥有三家上市公司,总市值逼近700亿元。若中策橡胶顺利上市,那么仇建平的“巨星系”总市值有望突破千亿。
换言之,资本市场又一“千亿帝国”呼之欲出。
杭州,又将新增一个IPO
顺着仇建平的“资本帝国”身后望去,不得不提一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——杭州。因为,除了中策橡胶外,仇建平名下的巨星科技和杭叉集团,同样来自杭州。
在中策橡胶向二级市场发起冲击之际,同样来自杭州的多家企业,也在2025年纷纷冲刺IPO。
2025年2月14日,来自杭州的群核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,冲刺“全球空间智能第一股”。招股书显示,群核科技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份额,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,还拓展至美国、韩国、日本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。
值得一提的是,群核科技正是今年春节以来火遍全网杭州“六小龙”中的一员。杭州“六小龙”指的是DeepSeek的主体公司深度求索、宇树科技、游戏科学、云深处科技、强脑科技、群核科技这六家杭州新技术前沿领域企业。这些企业均在人工智能、机器人技术、脑机接口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,成为杭州科技创新的代表。
除了群核科技,杭州的另一家科技企业“盘兴数智”也在2025年2月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。盘兴数智专注于智能电商SaaS运营解决方案,近年来营收增长态势明显,尽管盈利能力有所下滑,但其在行业内的地位依然稳固。
除了科技前沿领域,在医疗健康领域,杭州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实力。2025年1月,估值高达490亿元的微医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。微医作为国内领先的AI医疗企业,连接了超过1.15万家医疗机构和31.8万名注册医生,其业务涵盖AI医疗服务和数字医疗平台两大板块。微医的上市,不仅是杭州医疗健康产业的突破,也标志着中国在AI医疗领域的崛起。
无论是杭州“六小龙”的走俏网络,还是IPO热潮袭来,于杭州而言绝非偶然。
近年来,杭州政府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,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,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。同时,杭州的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、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
最新一幕就发生在近日,今年2月,杭州推出新一轮的“8+4”经济政策,即《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(2025年版)》。
新发布的政策有四个突出特点——政策“加量”,新增12条政策条款,总共57条政策条款;力度“加码”,对21项存量政策进行“加码”,新增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18项政策;资金“加持”,市级财政资金从去年的490亿元增加到502亿元,其中15%的产业政策资金将集中投向通用人工智能、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;兑付“加快”,按照“应上尽上、应兑尽兑、免申即享、即申即享”的原则,加速政策资金直达快享。
正如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所介绍道,“‘8+4’经济政策市级财政资金从去年的490亿元增加到502亿元,杭州市专门统筹15%的产业政策资金,集中投向优质新质生产力,加大对通用人工智能、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支持,希望培育更多类似于DeepSeek、宇树科技这样的创新企业。”
在2025年,势必将有更多独角兽和IPO从杭州跑出。
编辑 | 吾人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融中财经”(ID:thecapital),作者:千然,36氪经授权发布。